一、信息
- [210225]《竹林七贤》 / 作者:刘雅茹 / 文化艺术出版社
- 2021阅读目标达成:7/36
二、简评
高中老师讲过竹林七贤,做文言文时知道了阮籍、嵇康。魏晋时期,那是最坏的一个时代,也是是最好的一个时代,历史再无如此疯疯癫癫的文人群体了。作者文笔流畅,读起来一气呵成。
三、选书理由
读过《三国六大家族列传》,又对三国魏晋时期的历史产生兴趣。对于竹林七贤只闻其名,不知其事,打算阅读相关书籍。《竹林七贤》是一部散文小说,读起来更加轻松一些。
四、读后感
1.竹林七贤简介
魏正始年间(240-249),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王戎及阮咸七人,常在当时的山阳县(今河南辉县、修武一带)竹林之下,喝酒、纵歌,肆意酣畅,世谓竹林七贤。
嵇康(223年-263年):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,司马氏掌权后,隐居不仕,拒绝出仕。吕安案中被钟会陷害,司马昭下令处死。嵇康临刑抚曲《广陵散》,成为绝唱。
阮籍(210年-263年):文学方面的成就颇大,崇奉老庄之学,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。阮籍是“正始之音”的代表,著有《咏怀》、《大人先生传》等。
山涛(205年-283年3月3日):少年时即有器量,卓尔不群,常隐居乡里,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。与名士嵇康、吕安为友,后又遇阮籍,成为竹林之交。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,一直到四十岁才开始为官。投靠司马氏,仕途平步青云。
向秀 (约227年-272年):向秀喜谈老庄之学,曾注《庄子》,被赞为“妙析奇致,大畅玄风(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)”,惜注未成便过世,郭象承其《庄子注》余绪,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。
刘伶(221年-300年):刘伶嗜酒不羁,被称为“醉侯”。
王戎(234年-305年7月11日):王戎出身琅琊王氏,参与晋灭吴之战,为人贪吝,欲拿李子去卖,又怕别人得到种子,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。
阮咸:阮籍之侄,与阮籍并称“大小阮”。阮咸精通音律,善弹琵琶,“阮咸”这一乐器是因为阮咸擅长演奏而得名。
2.笔记
- 何晏(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)是正始名士的领袖,最早的玄学家;他最先开创了“清谈”的风气;甚至,魏晋时最流行的吃“五石散”,这个“创始人”也还是他。
- 魏晋风靡服食“五石散”,“五石”,顾名思义,就是指五种跟“石”有关的药——石钟乳、石硫黄、白石英、紫石英、赤石脂。
- 竹林的三位领袖人物——嵇康、阮籍和山涛,终于在山阳相遇,这正是齐王曹芳正始五年左右,公元244年。
- 清谈是从何晏、王弼他们开始,就渐渐地流行了开来,其实,不只正始名士,也不只竹林七贤,整个晋朝的文人名士们,聚到一块儿的活动主题,就一直都是——清谈。直到南朝也没有改变。
- “正始改制”就是玄学家拿玄学理论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最新尝试!如果说,玄学也曾经成为过官方认可的“统治学说”的话,那么整个历史上,也就是“正始改制”这几年。
- 在汉朝以及更早的时候,是“黄老”一起谈,《庄子》还是门很新奇的学问,就是从竹林以后,《庄子》才被提到了跟《老子》同样的级别,道家也才有了我们今天这样的“老庄”并称。是谁最先把《庄子》提上了研究课题的呢?——向秀。
- “进则儒,退则道”。上进时,要以天下为己任时,靠儒家来激励自己;逆境时,没有办法改变外界时,用道家给自己留下最后的退路。
- 道家思想最大的特点,就是“客观”,是十分理性的。它告诉了我们“世上一切都没有意义”,但它也同样告诉我们,因为一切都没有意义,所以我们该做的,就是去顺应自然,接纳自然。让自己的心变得空无旷远,这样才能达到真的逍遥。
- 裴秀真正非比寻常的,一个,他是我们历史上最早的“地图学家”,中国地图学的创立者。他绘制的《禹贡地域图》是中国最早的地图集,他创下的绘图方法,也一直是后来一千多年地图学的指导和规范。甚至西方学者也对他十分推崇,称他为“中国的托勒密”。
- 人的一生原本就是这样,当你幸运时一定不要沾沾自喜,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上天的选民,他老人家会把福祉赐给你,但同样也会让灾祸降临到你的头上。
3.启示
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,讲究积极入世,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在当今社会,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仍旧是官做多大、职位多高、名气有多大。然而“成功”的人毕竟有限,都曾有一个奋斗的心的我们,大部分成为了nobody。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,难免造成心态的失衡。
道家提倡道法自然,无为而治。似乎有些消极,但是在失意时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武器。关于欲望,嵇康的《养生论》说无需禁欲,可以有自然的“欲望”(食色),但不能让高于动物的智慧,用在去追求无度的欲望,最后到无法控制。所以我们可以该吃吃、该喝喝、该睡睡,但是不能天天想着海天盛筵、后宫佳丽三千人。
进而为儒,退而为道。两者互补这才能构成进退自如、和谐理想的人生境界。
我比较遵从道家思想,一切自然,才是道法自然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修谁的身?齐谁的家,后面两个跟普通人不沾边。我认为的修身并不是修自己的身,而是修自己的业,让自己与自然与世界统一,尘归尘,土归土。齐家也不是齐自己看得家的家,而是那个看不见的家。
进而为儒,退而为道,还需要跳出进退的释,需要儒释道三者兼通
人生还是需要不断修行